学院首页 | 本馆首页 | 本馆概况 | 入馆指南 | 书目查询 | 读者登陆空间 | 图书捐赠 | 读者之声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本馆首页>>新闻公告>>正文
 
 
“听书”成阅读新方式 教授称应分清消遣和阅读
2012-05-17 00:00  
乘坐地铁或公交,总能看到不少人戴着耳机闭目养神,时而露出会心一笑。如果你认为他们都在听音乐,那就错了;现在,他们听的可能不是音乐,而是书。所谓“听书”,是指通过朗读将纸质读物制成音频,下载到手机、MP3或者个人电脑上,用耳朵进行“阅读”。时下,“听书”俨然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听书网站一抓一把,像天方听书网、静雅思听、搜音客、搜狐听书,某些网站甚至推出了iPhone客户端服务,供人随时下载。至于可供选择的书目,总篇目超过10万,并且每天都有更新。

  打发碎片时间正好

  家住莘庄的王小姐每天上下班单程就得花一小时,从前上了地铁习惯捧起手机翻看电子书,可时间一长发现眼睛受不了;自从两个月前听朋友说起“听书”后就果断加入到这个行列,而塞上耳机,她甚至可以闭目小憩了。据了解,目前“听书”的主要受众是上班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上班族都抱怨自己没时间看书,也没心情看书,而“听书”方式的出现则让他们将碎片时间利用了起来,既挤出“阅读”时间,又能有效缓解压力。

  有什么纸质图书,就有什么样的有声读物,从世界名著到流行小说,从家庭理财到个人养生,可谓一应俱全。不过,真正有人气的有声读物种类是固定的,多为畅销书。比如在搜狐听书网人气最旺的前10名中,前4名《东北往事》(1、2)、《坏蛋是怎样炼成的》、《鬼吹灯》都是近年颇为流行的小说。而相反,名著类型的书在不少听书网上踪迹难觅,其它人文社科类图书更是不会被录作音频。其实,这也与繁忙的现代人打发碎片时间的需求不谋而合。热衷于“听书”的上班族林先生就坦言:“我听小说就图好玩、放松,通俗小说情节精彩,听的时候能保持兴奋,这样才有快感。我也曾试过下载名著上班路上听,结果过不了几分钟就睡着了。”

  “听书”看起来新颖,如果深究,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评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虽说评书在“评”,着重表演者,听书在“书”,注重书本身,可如今随着古老剧场表演的没落,评书和“听书”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当你在出租车里听到广播讲杜月笙的故事,确实是评书,但是没有长袍马褂和拍案惊奇的舞台效果,和听历史小说又有多少区别呢?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评书取材于《林海雪原》、《平原枪声》等当代题材小说。上世纪80年代流行一时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在今天看来就是“听书”的先行者了。随着评书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听书”的发展,有人认为两者有“合流”迹象,并且颇为看好以听代读这种“阅读”方式的未来发展。

  “听书”不等于阅读

  “听书”的流行自有其客观原因,但不少人认为“听书”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阅读。这样的观点背后存在不少隐忧。

  “要不是实在没时间,我应该不会选择‘听书’这种方式。很多流行的通俗小说网上都有文字版,还没有录成音频我就看完了。那些小说都是为了好玩,但看的速度比听快得多,明显更过瘾。”一位文学爱好者坦言。当然,听和看不仅是节奏快慢的问题。“‘听书’就是一种消遣,当然也能获得知识,但在我看来和听郭德纲的相声差别不大。”有人如是认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李楠教授则说:“我不了解‘听书’,但听和读是两回事。即使是上课听讲和课下阅读也差别很大。我们给学生开的参考书显然是没法听的。像我们每年都开鲁迅精读这门课,总不能改成鲁迅精听吧?”她认为听书毕竟不等于阅读,严肃阅读的书只能读,没法听。近日有报道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中国人人均阅读一年不到一本书。“听书”的兴起是否挤压了阅读的空间,针对这一点李楠说:“应该把消遣和阅读分开,不要误以为‘听书’就能替代阅读。传统的高质量阅读还是不可少的。阅读量小倒不能归罪于‘听书’,我们并不是一点阅读时间都没有,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进行严肃的阅读了。”

来源:文汇报

关闭窗口
广州华商学院图书馆*技术部 版权所有 © 2009.1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华商路1号 邮编:511300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