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疯传一条微博: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图书馆,无门无管理员,10万册图书,全数提供给师生自助借阅。年终盘点,图书反而多出了6000册。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钱江晚报》的记者从这所学校证实了网上微博的真实性,在2月1日的《钱江晚报》上专门作了报道。
据报道,从2005年开始,宁波鄞州高级中学的图书馆,就实行了“无门无管理员,图书任师生自助借阅”的政策。制定这一政策的,是当时的校长王贤平。王贤平说过这样一句话:“高中的图书馆不应该是藏书馆,应该是读书馆。”因为这句话,图书馆的门被大刀阔斧地拆掉了。偌大个图书馆,借书、还书、借多久、啥时候还,全靠师生自觉。当时消息一出,就一片哗然。有人说:这样做,书迟早要被偷光的。王贤平就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以当时学校图书馆的规模,至少要请6个管理员。一个管理员的年薪就算5万元,6个人就是30万元。图书任人借阅,就算丢了,只要每年丢书不超过30万元,就值了。再退一步说,书就算被偷去了,也是划算的——偷书的人毕竟是拿去看的,那他也接受到了教育。王校长的这笔“精明账”,把大家说服了。
图书馆对学生的信任,最终收获了什么?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图书馆现在的实际情况。虽然最初也出现了个别人长期借书不还、自助手续没办的情况,但说到偷书的,没有。当然,学校的教育措施也是到位的:就图书馆要不要设门的话题,当时学校专门组织开展过辩论赛,让学生自己辩辩看;新生进校时,都要听一堂图书馆老馆长开设的讲座;学校还发起了“毕业生向母校捐书”的活动。
那这种无门、无管理员的图书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呢?据了解,鄞州高级中学图书馆一天24小时开放,图书馆有一套电子刷卡管理系统,学生借书还书,只要一刷卡,就一目了然;学校没有配专门的图书管理员,但有一名教工家属负责日常的图书整理工作;新书进来时,另有人专门负责登记造册。学校当时设立这个完全开放的图书馆,目的是将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载体,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由此可见,在表面“无”的背后是“有”,而且颇具成效。
或许有人会说,“无门图书馆”演变成一堂“大智育人课”,虽值得喝彩,却难复制。倘若离开了校门,其管理效果和教育收获,便可能大打折扣了。这种假设虽然不是杞人忧天,但却应该想到,人会慢慢长大,在学校里受到的良好教化与熏陶,对其成长之后的素质和涵养,同样有着深远影响。习惯了这种“自律氛围”的学生,将来走到社会的任何角落,往往不会将“有门”、“无门”看得区别太大。
没有门、没有管理员,并不是说这样一个图书馆就毫无约束,可以恣意任性,随意处置馆藏的图书了。同样,门禁森严、机关重重,在耗费了大量行政成本、管理成本的同时,也未必就能守得住那些图书不被窃走。图书馆丢书,借书不还的问题一直也是屡禁不止。据温州市图书馆2011年的一次统计,借书逾期未还者已达16000人次,其中3年以上未还的占五分之一。既然这一问题无法根治,那不如学学这种管理模式,多给读者一些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