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页 | 本馆首页 | 本馆概况 | 入馆指南 | 书目查询 | 读者登陆空间 | 图书捐赠 | 读者之声 |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本馆首页>>新闻公告>>正文
 
 
数字图书馆:如何走入百姓家
2011-12-08 00:00  

文化资源共享 打破地域限制

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总量不足、服务资源偏少,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册—2.5册。而截至2009,我国平均每46.8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均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看来,我国现有的2800多座公共图书馆未能摆脱“一个区一个图书馆、一个县一个图书馆”的旧有模式,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

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记者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互动体验区”看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终端,用户可以便捷地进入陕西省图书馆的中华连环画数字阅览室,浏览《哪吒闹海》、《逼上梁山》等经典连环画,可以身临其境收看首都图书馆《明清家具装饰纹样》讲座,还可以把国家图书馆的“艰难与辉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尽收囊中。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这样描述数字图书馆的未来:“数字图书馆就像银行一样,通过一张服务卡,不仅能到所有的银行取款,还可以在家里、在车上用电脑、手机享受服务。”

现有资源不足 未能互联互通

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简便的数字化设备随心所欲地提取信息,还只是一种美好的展望。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成为阻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拦路虎”。

据了解,我国在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家项目,一些商业性数字图书馆群雄并起,而由各图书馆自行建设的数字图书馆数量更多。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各个数字图书馆所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给资源共享带来很多阻碍。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认为:“已有的标准规范大多数可操作性不强,而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又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

此外,资源不足是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又一个窘境。国家图书馆中文藏书有690万册之多,而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目前只收入了其中的26万册藏书,不及纸质藏书总量的4%。记者随机打开了部分电子书,发现很多只能阅览全书的前24,真正实现全文阅读的并不多。没有足够的资源,再快速、便捷的通道也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技术不是难题 需要顶层设计

是否能够用“云计算”技术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遭遇的种种难题,成为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云计算技术,各个独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器将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云”,由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专家学者认为,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的应用,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技术标准统一,而信息聚合度的提高,将使数字图书馆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周和平表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

在国外,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图书馆服务中得到应用。2009,总部位于美国的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推出云计算服务——“Web级协作型图书馆管理服务”,将世界上一万多个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全球图书馆知识库,用户只需通过一次检索,就可以得到所有图书馆的信息。此项服务的推出,被认为是图书馆“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除了图书馆业内人士,众多信息技术企业纷纷加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行列之中。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就吸引了浪潮、方正、英特尔、微软、IBM等国内外IT公司的目光。袁谊生告诉记者,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加工、组织、保存、服务标准,这需要国家牵头,由图书馆、企业一起参与制定,统筹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

关闭窗口
广州华商学院图书馆*技术部 版权所有 © 2009.12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华商路1号 邮编:511300 访问人次: